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資訊 > 醫藥衛生 > 腫瘤報告單最想得到答案的21問,答案經典準確!
腫瘤報告單最想得到答案的21問,答案經典準確!

1.什么是病理報告?為什么腫瘤患者看病需要帶上病理報告?
●活體組織檢查或手術切除后,標本一定要送至病理科進行檢查。病理科醫生先肉眼觀察標本,再經復雜的染色處理后行顯微鏡下觀察,為了鑒別診斷和指導治療,有時還會查免疫組化和或生物標記物(如基因突變或重排等)。
●病理報告對醫生和患者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對腫瘤的診斷、分期、分型以及制定治療方案和預后等都起著決定作用。
2.如何從病理報告看出來腫瘤的惡性程度?
腫瘤的惡性程度有很多影響因素,描述的詞匯也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根據是腫瘤細胞在顯微鏡下顯現的分化程度。通常用三級法。
●I級即高分化,腫瘤形態較接近正常細胞組織,惡性程度低。
●II級即中分化,分化居中,惡性程度也居中。
●III級即低分化,分化最差,高度惡性。
●“病理性核分裂象”也是腫瘤惡性程度的指標,對惡性腫瘤的定性和分級非常重要。主要指在顯微鏡下觀察時,能看到多少正在處于分裂狀態的細胞,見到的分裂細胞數量越多,惡性程度越大。
3.為什么有的標本還要做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也可稱為免疫細胞化學檢測,簡稱“免疫組化”,這是近代病理學發展的一項重要技術,常用于鑒別診斷和指導治療。
●好比照片,分辨率低時看不清的東西,分辨率高時就能看清,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判斷更準確。以往,大約有5%~10%的病例單靠傳統的染色技術難以做出明確診斷。近年來,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發展和各種特異性抗體的發現,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使許多疑難腫瘤得到了明確診斷,在對腫瘤細胞進行鑒別時,準確率可達50%~75%。
4.腫瘤基因檢測有什么價值?
●基因檢測是以研究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細胞分子生物學上的差異為基礎,篩選和鑒定與疾病密切相關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作為藥物作用的靶點,通過靶向給藥實現有效的靶向治療及個體化治療。
●腫瘤分子靶標的出現使得靶標藥物能夠針對癌細胞本身進行治療,不會對正常細胞產生重大傷害,緩解患者病痛的同時更帶給他們生的希望。自腫瘤基因檢測技術應用以來,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的認可,是極為有前途的個體化治療方法。
5.胃鏡檢查時,為什么醫生讓我做“Hp檢測”?
●Hp是“幽門螺桿菌”的簡稱。Hp的感染非常普遍,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我國感染率為40%~90%,平均約為60%。
●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治愈消化性潰瘍,防止潰瘍復發,減少癌癥的發生,甚至可以治愈部分淋巴瘤。在消化道疾病的檢查報告單中,如胃鏡和尿素13C14C呼氣試驗報告單中,常見到“Hp檢查:陽性”的表述,意思是“胃粘膜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6.宮頸癌篩查中為什么要進行HPV分型檢測?
HPV是人乳頭瘤病毒的縮寫,是宮頸癌的致病病毒。宮頸癌是中國女性第二大常見的惡性腫瘤。30歲以上婦女HPV持續感染平均8個月至24個月可發生宮頸癌前病變(宮頸上皮內瘤變),平均8年至12年則可發展為浸潤癌。因此,高危型HPV持續性的感染是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發生的元兇。我國半數以上的宮頸病變異型增生和宮頸癌由HPV-16型引起,此亞型是HPV病毒各亞型中致癌能力最強的。
7.鼻咽癌患者為什么要做“EBV”檢查?
“EBV”是EB病毒的簡稱,EB病毒是1964年首次發現的一種皰疹病毒,潛伏在淋巴細胞內,能長期傳代誘發癌癥。鼻咽癌高發于我國南方(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地區,40歲以上中老年人多發,患者血清中可查見高效價EB病毒V抗原的抗體。
8.化放療期間,最重要的“血象”指標有哪些?
化療和放療都有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減少,患者容易出現抵抗力下降合并感染、貧血、出血風險增加等情況。因此,化放療期間,需要定期行血常規檢查,一般來說,應每周至少一次,主要監測的血象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計數。
9.化療后查血常規發現“粒細胞缺乏”,什么是粒細胞缺乏?后果嚴重嗎?
粒細胞缺乏是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的一種)數量減少,血常規檢驗單上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小于0.5×109L。中性粒細胞減少程度與細菌感染的風險密切相關,如數量過低可急性起病,突發寒戰、高熱、周身疼痛,虛弱、衰竭、全身癥狀重,應視為內科急癥。身體細菌隱匿之處,如口咽部、直腸、肛門、陰道等部位很快發生感染,且迅速惡化蔓延,引起肺部感染、敗血癥、膿毒血癥等致命性嚴重感染。一經發現,應嚴格隔離消毒,給予足量廣譜抗生素,及早開始造血生長因子(俗稱“升白針”)治療。多數患者停止放化療并經過積極治療后可恢復。
10.醫生告訴我血常規檢查“三系減低”,這是什么意思?
臨床上常說的“三系減低”指的是骨髓造血功能全面低下的情況。從血常規化驗單上看,表現為同時出現的白細胞減低、血小板減低和貧血。常見的“三系減低”的原因包括:放化療的毒性抑制骨髓、腫瘤侵犯骨髓、合并其他造血系統疾病等。原因不明的或持續時間較長的“三系減低”常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或活檢來協助診斷、明確病因。
11.腫瘤患者為什么常有貧血?
●貧血無非有兩方面的原因:紅細胞丟失過多和生成不足。腫瘤患者合并貧血,特別是貧血持續時間較長時,常需要進一步進行貧血檢測,包括測定血清鐵、鐵蛋白、總鐵結合力、葉酸、維生素B12等,以評估體內造血原料的含量及以及肌體對造血原料的吸收利用能力,同時還要監測患者腎臟功能,并結合患者病史綜合判斷貧血原因。
●非血液系統腫瘤貧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化放療藥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由于腫瘤侵犯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系統引起的失血性貧血;腫瘤細胞本身分泌一些細胞因子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腫瘤侵犯骨髓以及營養不良性貧血。
12.什么是“便潛血”?
●一般健康人每日有2~4ml的血液從大便中喪失。若每日經胃腸的失血量超過5ml時,便常規檢查中的潛血試驗即可顯示“便潛血陽性”。目前多采用免疫學方法選擇性的識別人血紅蛋白,所以在進食動物血后也不影響檢測結果。
●大便潛血陽性是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等惡性腫瘤的早期異常化驗結果之一,是提示排除消化道腫瘤的重要信號。不少老人就是在發現大便潛血后,及時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癌癥的。需要強調的是,有些老人混淆了痔瘡的便血和腫瘤的潛血,延誤了診斷。建議您只要發現大便有血(包括肉眼看不到的“潛血”),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徹底排除腫瘤。
13.我的尿外觀沒什么異常,醫生的結論卻是“血尿”,怎么理解?
無論肉眼觀察怎樣,只要在尿常規化驗中發現尿沉渣顯微鏡檢提示每高倍鏡視野≥3個紅細胞,即可稱之為血尿,表明尿液中紅細胞異常增多。如果僅鏡下發現紅細胞增多,稱為鏡下血尿;重者外觀呈洗肉水樣或含有血凝塊,稱為肉眼血尿。通常每升尿液中有1ml血液時,即肉眼可見尿呈紅色或呈洗肉水樣。
14.為什么有的腫瘤患者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是正常的?
●腫瘤標志物是指在人體內檢測出的腫瘤細胞分泌或脫落到體液或組織中的微量物質,通常是腫瘤細胞所產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質,或是機體對體內新生物反應而產生并進入到體內或組織中的物質。
●檢測的目的價值在于:發現原發腫瘤,高危人群的篩查,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腫瘤發展程度的判斷,腫瘤治療效果的觀察及評價,腫瘤復發及預后預測等。
●需要指出的是,受當前技術水平所限,除了根據AFP診斷原發性肝癌、CA199診斷胰腺癌和PSA監測前列腺癌等少數情況外,難得單獨依據腫瘤標志物的升高進行腫瘤的診斷及療效評價。多數患者還需要結合病理、影像、臨床病情等因素,對病情進行綜合判斷。而且腫瘤標志物和腫瘤的類型、腫瘤的部位并不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乳腺癌和胃腸道腫瘤和肺癌均可引起CEA的升高。
15.常用的腫瘤標志物的臨床意義是什么?
腫瘤標志物的升高不能單獨作為診斷腫瘤的依據標準,它的意義在于動態觀察其變化規律作為判定療效和監控病情的參考。
●癌胚抗原(CEA):常見于結直腸癌。CEA可用于監測癌灶的復發,并進行療效評價,判斷結直腸癌預后。術后CEA仍居高不下者預示著復發的可能。
●甲胎蛋白(AFP):主要用于診斷原發性肝細胞癌及監測治療效果。
●糖類抗原19-9(CA19-9):診斷胰腺癌的敏感性達82%。
●糖類抗原72-4(CA72-4):常見于胃癌及粘液性卵巢癌,常用于療效監測。
●糖類抗原242(CA242):在胃癌、胰腺癌、結直腸癌中表達升高。
●糖類抗原15-3(CA15-3):對于乳腺癌高度敏感。
●糖類抗原125(CA125):可見于漿液性卵巢癌細胞和漿液性腺癌,部分輸卵管、子宮內膜及宮頸內膜腺癌患者血清CA125亦有所升高。CA125是監測漿液性卵巢癌病程及治療效果的重要的腫瘤標志。卵巢癌轉移患者CA125升高更明顯,經治療后CA125可明顯下降,若不能恢復至正常范圍,應考慮有殘存腫瘤的可能。
●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是鱗狀細胞癌的標志,可見于肺鱗狀細胞癌、食管癌、宮頸癌。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可見于神經內分泌癌,或含有神經內分泌成分的腫瘤,對小細胞肺癌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均高。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是目前公認的惟一具有器官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可用于監測前列腺癌的病程進展和療效,判斷預后,并可用于前列腺癌的篩查。
16.影像學報告中的“結節”、“占位”是癌嗎?
對于疑似惡性腫瘤的患者來說,它是一種初步的印象,確診還需要依賴病理診斷。“結節”、“占位”等描述性詞語,既有可能是良性病變,也可能是惡性病變。并不總是“癌”或“惡性腫瘤”的代名詞,更不是最后診斷。
17.影像學報告中有時出現“血供豐富”的描述,這是癌的表現嗎?
●外科醫生手術中可見到癌灶的周圍有很多為它供血的血管,這些血管常扭曲、粗大、畸形,就像蟹足一樣。因此,在影像報告中,可見到“該占位病變血供豐富”、“病灶內可見豐富血流信號”的描述,這常常是懷疑癌灶的重要依據。
●但是,許多良性病變,例如甲狀腺腺瘤也會有豐富的血流信號,這些描述并不能說明這個病灶就是“癌”。反之,癌癥早期,腫瘤的體積較小尚未形成腫瘤血管,B超等影像學檢查常不能顯示出腫瘤的血供情況。
18.我做完普通CT和MRI檢查后,為什么醫生還要求我再注射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
CT或MRI檢查使用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有助于了解腫瘤血供,有助于區分腫瘤與周圍淋巴結及血管、軟組織,以幫助臨床判斷腫瘤的性質。例如肝囊腫沒有血供,注射造影劑后也不會強化;肝血管瘤顯影早、排空遲,持續時間長,像血“湖”一樣。原發性肝癌則表現為快速強化,快速消退。在進行胸部檢查時,只有進行增強掃描標識出血管,才能將食管、氣管、淋巴結等區分開來,顯示出腫瘤侵犯的范圍,明確分期,指導后續治療。
19.PETCT檢查在腫瘤診斷中有什么作用?
●PETCT是將PET和CT整合在一臺儀器上,組成一個完整的顯像系統,被稱作PET-CT系統。患者病人在檢查時,經過快速的全身掃描,可以同時獲得CT解剖圖像和PET功能代謝圖像,兩種圖像優勢互補,在了解生物代謝信息的同時獲得精準的解剖定位,從而對疾病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
●PETCT在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尋找腫瘤的原發病灶、明確分期、療效評估、早期鑒別腫瘤復發、殘余病灶和壞死、瘢痕,對腫瘤進行再分期、放療靶區的勾畫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0.有人說“身體有沒有癌,用PETCT一掃就看清楚了”,真是這樣嗎?
PETCT結果的判斷需要結合病史、影像學表現等綜合考慮。雖然PETCT檢查的準確率很高,多在90%以上,但也會存在假陰性結果(遺漏病變)或假陽性結果(“無中生有”)的可能。
21.骨掃描檢查“發現異常濃聚灶”,這是“骨轉移癌”嗎?
骨關節炎、骨折等外傷后,部分良性骨病、骨髓炎、骨惡性腫瘤等情況,在骨掃描的檢查中均可表現為“異常濃聚灶”。因此在判斷“異常濃聚灶”是否為骨轉移時,還需要結合部位、病史、外傷史、濃聚灶數目及影像等綜合判斷。診斷骨轉移或骨腫瘤的金標準還是骨病灶的穿刺病理活檢。
以上就是100唯爾(100vr.com)小編為您介紹的關于腫瘤報告單的知識技巧了,學習以上的腫瘤報告單最想得到答案的21問,答案經典準確!知識,對于腫瘤報告單的幫助都是非常大的,這也是新手學習醫藥衛生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100唯爾還有什么問題可以點擊右側人工服務,我們會有專業的人士來為您解答。
本站在轉載文章時均注明來源出處,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未用于商業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圖片等在內容、版權或其它方面存在問題或異議,請與本站聯系(電話:0592-5551325,郵箱:help@onesoft.com.cn),本站將作妥善處理。
上一篇: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嗎?
下一篇: 醫衛職業資格證書:病案信息技師報考條件
腫瘤報告單課程推薦
醫藥衛生熱門資料
醫藥衛生技術文檔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