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資訊 > 醫藥衛生 > 采血可以扎手指、抽手臂,許多人不禁要問「抽血方式究竟有啥區別」?
采血可以扎手指、抽手臂,許多人不禁要問「抽血方式究竟有啥區別」?
來源: 浙江醫院
在診斷疾病或做健康體檢時,我們常要采血檢驗。采血的部位有多種,如指尖、手肘,手腕等…… 有人不禁要問了,這些抽血方式究竟有啥區別?浙江醫院醫學檢驗科謝海鋒醫生介紹:從哪兒采血,其實大有學問。在診斷疾病或做健康體檢時,我們常要采血檢驗。采血的部位有多種,如指尖、手肘,手腕等……有人不禁要問了,這些抽血方式究竟有啥區別?
肘窩:醫院最常見的采血部位
位于肘窩的肘正中靜脈是醫院最常見的采血部位,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大部分人肘正中靜脈較粗且較為表淺,容易尋找和穿刺;
2肘窩處皮膚敏感性相對手臂其他部位低,從此處抽血疼痛感也相對較弱;
3肘正中靜脈處手臂內側,相對較為隱蔽不易接觸到外物,可避免穿刺抽血后傷口被污染。
由上可見,肘正中靜脈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了我們手臂抽靜脈血部位的不二之選,然而他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存在個體差異,有個別人肘正中靜脈也會比較細,并且位置較特殊或者較深,所以仍然會有穿刺抽血失敗的可能。這時,我們需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耐心尋找血管或者采用其他替代部位抽血。
肘正中靜脈與深部靜脈之間有恒定的交通支相連,因此這里可以一次采集較多的血液而不會對肢體有較大影響(如獻血)。在醫院,從肘正中靜脈采集的靜脈血可以用于最基礎的血常規檢查、血型鑒定等,也可用于肝腎功能、心肌酶譜、電解質的檢驗,以及腫瘤指標、各類激素水平、病毒抗原抗體等等眾多特殊項目的檢查。
手指、耳垂:一對“難兄難弟”
手指和耳垂都是被用來采集末梢血的常見部位。所謂末梢血,就是刺破肢體末梢循環的毛細血管后所采集的血液。相對于耳垂,手指末梢毛細血管更為豐富,并且操作也更為方便,所以現在醫院里基本很少從耳垂采集末梢血了。新生兒因為耳垂、手指都過于纖嫩,所以會選擇從足跟采集末梢血。
為什么左手無名指最常“遭殃”?
采過手指血的人都知道,一般扎手指都是在左手無名指指尖的內側面,為什么左手無名指那塊兒成了最?!霸庋辍钡牟课??其實這也是經過層層篩選的。 從預防穿刺部位感染的角度來講,一般人左手使用少于右手,所以左手入選;而手指頭側面接觸物體的機會也遠遠少于手指頭正面,所以扎針部位就選擇在了指尖的側面。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手指的毛細血管都是沿著手指的兩側分布的,因此扎手指頭側面比正面指腹處更容易使出血順暢。 至于為什么選無名指,有個別研究認為無名指有手指中最“木訥”的,扎無名指的話疼痛感最低。這樣簡單一總結,哪個部位才是“最佳人選”就一目了然了。
末梢血采集費時受外界影響較大
末梢血雖然也可用作觀察血液固有成分,進行血常規等檢查,但因為末梢血采集費時,血量有限,且采集時需輔以擠壓,若操作不慎易混入一定組織液而稀釋血液成分,采集情況還會受外界因素影響(如氣溫低時,身體因為減少熱量散發而會使身體末梢毛細血管收縮,末梢循環變差可使出血不暢)。且日常工作常易用到手指,相對肘窩處接觸污物的幾率高。所以除了個別項目如快速血糖測定,以及兒童??漆t院外,一般醫院采血都選擇從肘正中靜脈抽取靜脈血。
手腕:橈動脈采血最疼
手腕采血其實主要是采集橈動脈的血,橈動脈即位于手腕內面大拇指側,能摸到搏動的那個血管。身體表淺的動脈不多,而位于手臂上的就更少了,橈動脈就是不可多得的那位。大部分人都沒有過動脈采血的體驗,因為動脈血與靜脈血主要成分的含量基本是一致的,絕大部分檢驗項目用靜脈血就完全可以完成了。
既然兩者差異不大,那為什么要用抽靜脈血代替抽動脈血而不是任選其一呢?因為動脈的血管壁特別厚且神經分布豐富,因此動脈穿刺比靜脈穿刺采血痛不少;動脈血壓遠較靜脈血高,位置也比靜脈深,所以穿刺后壓迫止血也比靜脈困難。
什么時候動脈血才無可替代呢?就是當需要進行“血氣分析”評估病人是否缺氧、是否二氧化碳潴留等情況時。動靜脈血液差異較大的主要就是兩者血液中所含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靜脈血流經肺部后釋出機體代謝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結合新呼入的氧氣,因此動脈血氧氣含量較靜脈血高。
血液暗黑并不代表血不好
經常有病人在抽血的時候疑惑自己的血“怎么這么黑,是不是我的血不太好啊?”其實這是正常的,而原因在于血液含氧量的差別。血中的血紅蛋白在結合氧氣后呈現鮮紅色,釋放氧后會變成暗紫色,使得靜脈血看起來常比較“黑”,而動脈血才是像人們所預想的那樣是鮮紅的。
抽血前的注意事項
不管采取哪種方式的采血,終究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因此,在采血前,請牢牢遵循這幾點注意事項:
1絕大多數血液檢驗,特別是檢查血糖、血脂等生化項目時,需要空腹抽血。最好的抽血時間是在早上,但是不能吃早餐,可以喝一點水,但要少量。因為吃早餐之后就會改變血糖等的濃度,里面各項指標都有變化。
2抽血時應穿一些比較寬松的衣服。因為緊身衣不利于抽血的進行,也不利于抽血之后胳膊的復原,畢竟抽血之后胳膊會有輕微的不適。
3抽血之前不能進行大量運動。劇烈運動會消耗大量能量,并且產生乳酸等酸性物質,會對抽血化驗造成影響,在抽血的幾天之前應該避免。
4抽血之前幾天不要飲酒。以免血樣之中含有酒精。
5抽血前要注意休息。
6對于暈血的人要及時找醫生協商。咨詢注意事項。
7抽血之前最好洗澡。以免抽血時細菌順傷口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延伸閱讀】
8種表現提醒你,該帶孩子去查查血常規了!
來源: 京都兒童醫院
孩子身上有時會出現貧血,發熱,感染等這些常見普通病癥的體征表現,可能不會足以引起家長的重視,但有時候其后隱藏著更大的危害。
其實,很多時候,發現血液病并非一定要等待明確的檢查數據,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身體表現來做初步判斷。提高對兒童血液病的認識,了解一些可能是血液病的癥狀,早期發現、盡早干預,減輕疾病對身體的傷害,對血液病的治療會起到很大幫助。
今天,我們特意邀請我院血液科主治醫師劉周陽來教會大家通過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癥狀來判斷孩子是否患上血液病。
1不明原因的發熱
經過仔細檢查找不到原因的發熱,我們應想到血液病的可能。血液病患兒常常會因為免疫力降低而出現反復感染、感冒等病癥,常規抗菌抗感染治療只能暫時緩解,甚至是治療無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及時做血常規,肝腎功能,肝脾淋巴結等檢查,如果發現血象異常,應盡早做骨髓穿刺檢查,以免延誤病情確診和治療。
2不明原因的上腹部包塊
當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發熱時,家長應當注意及時檢查孩子是否還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部包塊。左上腹包塊是脾臟的腫大,右上腹包塊是肝臟的腫大。血液病患兒肝脾大的同時還可能合并低熱、多汗、消瘦、頸部淋巴結的腫大等等,脾大還可能引起進食后飽脹感,因此孩子表現出食欲不振。
3不明原因的頭暈、乏力
經過仔細檢查找不到原因的發熱,我們應想到血液病的可能。血液病患兒常常會因為免疫力降低而出現反復感染、感冒等病癥,常規抗菌抗感染治療只能暫時緩解,甚至是治療無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及時做血常規,肝腎功能,肝脾淋巴結等檢查,如果發現血象異常,應盡早做骨髓穿刺檢查,以免延誤病情確診和治療。
4出血
出血是各種血液病的主要表現之一,其表現包括皮膚出血點、皮膚瘀斑、皮膚血腫、口腔或舌出現血泡、牙齦出血、關節出血、肌肉出血、柏油樣便、尿血、咯血、傷后血流不止等。引發出血的原因有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異常、血管脆性增高等因素。
5不明原因的口腔潰瘍、牙齦腫脹、增生
經過口腔科的系統治療得不到控制的口腔潰瘍,同時合并有發熱、乏力、皮膚的出血或瘀斑,外周血檢查提示有貧血、白細胞異?;蛴字杉毎?,應考慮血液系統疾病的可能。血液病患兒常見的口腔癥狀還包括齒齦出血、齒齦增生肥大、腫脹、壞死等。
6骨骼及關節疼痛
急性白血病或者淋巴瘤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實體癌瘤轉移至骨髓,引起骨皮質、骨膜破壞會造成骨骼及關節疼痛。由于這種情況下疼痛局部不伴有紅腫熱痛的表現,家長很容易忽視。
7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的無痛性腫塊
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的腫塊常常是淋巴結腫大所致,疼痛常說明合并鄰近組織的感染,無痛性的淺表部位淋巴結腫大必須引起極大的重視,往往提示有惡性病的可能。
8不明原因的尿色改變
尿色改變如血紅色,稱之為血尿,分為全程血尿、終末血尿。尿液改變為醬油色或葡萄酒色而顯微鏡檢查無紅細胞,稱之為醬油色尿,是血管內溶血的表現,如G-6-PD酶缺乏、PNH等疾病。尿液改變為濃茶色,則提示血管外溶血,多見于自身免疫性溶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專家指導】
兒童血常規認識的三大誤區,很多人中招!
來源: 基層醫邦
【專家介紹】
陳賢楠北京兒童醫院教授、主任醫師、特級專家,獲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政府特殊津貼,我國兒童危急重癥著名專家。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近50年,曾任北京兒童醫院兒科重癥監護中心(PICU)主任,期間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進修并從事呼吸支持機械通氣研究三年余。曾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等獎項;主編《兒科重癥醫學理論與診療技術》、參與《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等多部著作撰寫,在國內外醫學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總數和分類是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重要的參考資料,尤其在兒科急性發熱、感染性疾病診治中,血常規檢查常是區別細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嚴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發現,某些家長或醫生由于對白細胞總數和分類分析的片面性,導致抗生素濫用或疾病嚴重度判斷的偏移。在此作簡短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牢記基本概念
1、白細胞總數(WBC)和分類(包括絕對值和相對百分數)值反映的是炎癥指標,換言之,感染性炎癥和非感染性炎癥均可以引起上述參數的變化。
2、在兒科發熱的患兒,白細胞和分類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癥,也常作為鑒別細菌性或非細菌性感染的指標。即:細菌性感染常表現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和百分數升高。
3、但是在復雜性慢性、反復性發作的疾?。ㄈ缦⑦^敏咳嗽、過敏腸病等)和重癥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癥反應(如各種病原體引起的重癥感染、感染性休克)時,上述數值的判斷必須慎重,因為它既受感染性炎癥,又受非感染炎癥的影響。
4、病毒感染時通常白細胞正?;驕p少,分類中淋巴細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綜合征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5、白細胞總數和分類,作為血常規三項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項是紅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標。如白白血病、白細胞減少癥等。
常見偏移和誤區
當前兒科門診對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分析的常見偏移和誤區:
1、以成人的白細胞和分類正常值來判斷小兒的化驗值。
小兒各年齡段血常規中白細胞級分類有很大的不同;白細胞主要分粒細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堿性)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白細胞的分類中以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變化比較突出:生后4~6天至~4~6歲期間以淋巴細胞(lymphocyte,L)占優勢約占60%為主,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約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歲后直至成人則以中性粒細胞為優勢,約占65%。
白細胞值正常范圍在國內外不同教科書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齡組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而目前各醫院包括兒童醫院化驗單上均以成人正常值為標準,不少兒科醫生也以此標準值去判斷不同年齡患兒,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也是抗生素濫用的重要原因。
2、白細胞和分類值增高作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標、作為繼續應用抗生素的證據。
許多家長因為化驗白細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實上對只咳嗽不發熱,沒有明顯感染病灶的孩子輕度的白細胞增加沒有太大意義,更不能區分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因為有多種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規中白細胞總數增高,如精神緊張、哭鬧、運動或活動、預防接種,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服藥、食物等也可使白細胞值改變。
有人觀察到:在12~24小時內,沒有任何干預情況下,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從每立方毫米1.5萬~2萬降至1萬以下)。
3、過度解讀白細胞總數和分類,如機械、簡單地用來判斷感染病原體、抗生素選擇的指標。
誤區糾正
白細胞生成、循環和清除過程--有利于糾正上述誤區
以上已提及:白細胞主要由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組成。以白細胞中占優勢的中性粒細胞為例:粒細胞來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在骨髓內成熟為粒細胞后大部分仍在骨髓儲存池內停留3~5天(骨髓內的粒細胞約是周圍血血粒細胞數的5~20倍)。釋放到外周血的粒細胞進入血循環中,成為外周血功能池。外周功能池中粒細胞約半數隨血液循環運行,即進入循環池,另一半附著于小靜脈或毛細血管壁未進入循環,稱為邊緣池。
化驗末梢血常規計數的白細胞只反應了循環池中的粒細胞數值。而循環池和邊緣池的粒細胞經常隨機交換,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中性粒細胞的約在循環中維持10~12小時,半衰期6~7小時,平均6.3小時。然后在毛細血管豐富的臟器,如肺、消化道、脾等臟器中以隨機的方式逸出血管壁,進入組織(稱為組織粒細胞池)。而組織中的粒細胞約是血管內的20倍。進入組織內粒細胞不再返回血液循環,發揮粘附、吞噬和殺菌等抗微生物作用,約生存1~3天后衰老死亡,再被機體的另一種單核-巨噬細胞清除,少數通過唾液、痰液、消化液或泌尿生殖道排出。這樣,在正常情況下每小時約有10%的粒細胞進行更新。
結論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末梢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只反映機體內白細胞總數的一小部分;(2)白細胞處于較迅速的動態平衡過程中;(3)白細胞計數的影響因素包括:骨髓儲存池釋放白細胞的多少、邊緣池白細胞進入循環池的多少、以及血管內逸出到血管外組織去白細胞的多少。
結論:
1、也由此可知,在復雜反復的病情時,單憑外周血白細胞值去判斷疾病和決定抗生素應用、或者只是因為白細胞高(如1萬2千)而不敢??股?,甚至不敢停止輸液是何等地可笑!
2、由于上述復雜因素的影響,白細胞總數和分類值需要醫師綜合性思維分析判斷,如完善的病史和體格檢查。準確的判斷可以獲得疾病機制線索,早期發現問題;而過度簡單解讀會導致病情誤判,藥物濫用。甚至可以說:醫師判斷血常規結果是見仁見智的。
以上就是100唯爾(100vr.com)小編為您介紹的關于抽血的知識技巧了,學習以上的采血可以扎手指、抽手臂,許多人不禁要問「抽血方式究竟有啥區別」?知識,對于抽血的幫助都是非常大的,這也是新手學習醫藥衛生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100唯爾還有什么問題可以點擊右側人工服務,我們會有專業的人士來為您解答。
本站在轉載文章時均注明來源出處,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未用于商業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圖片等在內容、版權或其它方面存在問題或異議,請與本站聯系(電話:0592-5551325,郵箱:help@onesoft.com.cn),本站將作妥善處理。
下一篇: 醫衛職業資格證書:病案信息技師報考條件
抽血課程推薦
醫藥衛生熱門資料
醫藥衛生技術文檔
推薦閱讀
